close
  看守歲的那一天,身旁滿滿的都是班上的同學。我很喜歡這樣和大家聚在一起看戲的感覺,和平時與素昧平生的人一起看戲不同──我們對於劇場總有一份歸屬感,而這份歸屬感凝聚在一起,又是更加昇華的一種情緒。
  歸屬感。彼此知道自己「屬於這個地方」,並對其有所依賴──守歲在講的,也是這麼一種情感。



  劇情一開始,藉由奶奶殷勤地做了一道又一道、多到已經快擺不下的菜,以及和女兒及孫女的互動,我們知道,奶奶是個傳統婦女、記憶力應該是有一點狀況;母親是個現代女性,生意很忙碌;女兒在美國念書、有個朋友要來和一家人一起過年,雖然是個打扮新潮的女孩,但也不失中國女性的體貼和乖巧。
  從一開始便埋下了衝突的伏筆:女兒有話告訴母親,母親卻一再打斷她、只和她談學費,以及要求她請奶奶答應出讓房子的事。無可奈何的女兒不想直接頂撞母親,於是只好妥協似地請母親先答應她的要求。

  妥協。這就是造成後來爆發衝突的主要肇因。
  當一切看似平靜地持續進行,女兒擔心自己的家庭並不完整、會給男友(當然這是事後才被揭發的伏筆)帶來不好的印象,進門前說了:「如果你想反悔,我會答應的。」這種話。對於母親要求自己去對奶奶提問的事也忍耐了下來。
  另一方面母親也認為自己是在為女兒和媽媽著想,甚至要求女兒和女兒男友配合奶奶的記憶錯亂演戲;奶奶不自覺的記憶錯亂也為情況增添混亂,認錯女兒男友為自己丈夫、甚至是拋棄女兒的負心漢,矛盾和不對勁在悄悄地蔓延,狀況似乎越來越無法控制,直到女兒再也無法隱藏心中的秘密,大聲地向母親宣告:「我懷孕了。

  那是一顆過於強烈的震撼彈。希望女兒不要步上自己後塵的母親自然不會答應什麼「我想把孩子生下來」、「我不念書了」之類的話,那是魯莽、不經思考的。母女間的衝突直接爆發,在風爆外圈的奶奶因為賣房子的事也和自己女兒有了爭執,被捲入風爆內圈的男友被母親狠狠地指責「你就是始作俑者,你害了我女兒,憑什麼說話?」,於是她們各自甩門,將氣氛凍結在一個冰點。

  但是,有的事是能夠被突破的,是有辦法解決的。真心希望能和女兒共同走下去的男友苦勸不成,甚至被再度記憶錯亂的奶奶趕出了家裡,失意的他離開了舞台,接著,為了歸還外套,他再度回到那個家中,奶奶卻不再認得他。
  於是他得以慢慢地道出自己的身世:他沒有家人,從小在孤兒院長大,守歲、吃年夜飯什麼的,從來沒有經歷過。奶奶於是開心地邀請他:那我們一起吃啊。這樣就有兩個人了。

  最後,奶奶錯亂的記憶將每個人重新帶回當時沒有家的情景,全家人只能縮在牆角、吃著別人家的剩菜,那就是那一年的年夜飯了。為什麼不賣房子?為什麼不搬去和女兒住?答案其實淺顯易見:這個房子是一個依歸,是為了讓妳們知道,再怎麼樣,也有地方可以回來。所以,怎麼能賣呢?賣了,妳們無依無靠的時候,要回到哪裡去呢?
  在連離家已久的阿弟都回來了、母親牽著女兒的手言和,並告訴奶奶:「房子不賣了,我們通通回來和妳一起住。照顧妳。陪妳。」而後,一家人熱熱鬧鬧、歡歡喜喜地一起吃一頓年夜飯,戲在這樣溫暖而感人的氣氛下結束了。

  台表的「師‧父」和「頻律983」其實都不如我預期中的好看。但是歸類於小品的「守歲」卻讓我大為驚豔。時間只有短短的60分鐘,但是劇情緊湊、所有的環結都扣的十分的漂亮及巧妙,伏筆的安排不會過多、帶出的點也都非常剛好,成功地營造了這齣戲所要傳遞給觀眾的溫暖及感動。
  我在60分鐘裡痛快的哭了三次。情緒隨著戲中角色一同迭起,在笑點與全場觀眾一起大笑,在哭點和旁邊的人一起抽衛生紙擤鼻涕。在那樣的時刻,我們真真切切地享有了共同的情緒,而這就是一齣成功的戲劇之所以成功的原因。

  「想回家了。」
  出劇場後,大家幾乎都有共同的感想。好想回家噢,好想家裡的床、好想家裡的味道,好想那些熟悉到不行的道路和商家,好想回家,好想家。
  那麼,就回家吧。導演在台上告訴每一個來看戲的觀眾,回家吧,家裡幾位也許他們沒說過,但絕對會永遠歡迎你回去的家人在等你,回家吧。回家吧。



#.10-01-05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卯四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